-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2020年11月30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66次集体学习中唯一的一堂考古课。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把考古工作视作“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认为它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一项探索“过去”的文化事业,何以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在此前谋划“十四五”的两场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分别受邀发言。
一位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专家,一位是通过古DNA探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青年研究人员。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就在陈星灿发言的这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在付巧妹发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应了“对冷门怎么看”的问题。他说:“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门的东西没有用。这种认识可能把一个领域的事业耽搁了。做科研事业的评估,要有长远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
历史己经证明了,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考古文物的大量出土极大丰富了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出土资料的整理和认识,解码“无字天书”,挖掘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有效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期”。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是三个哲学的终极问题。你是谁?是否可以理解为如何更好的认识宇宙世界,并解决关于宇宙的问题。你从哪里来?是否可以认知是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你要到哪里去?应该是如何更好的认识自我人生,并解决关于人生的问题。 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一一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视“老祖宗”与“根脉”的题中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来源。 对于 “文化自信”,在《求是》刊登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5次之多。文章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无疑,一个拥有深刻文化自觉、高度文化自信的领导核心,必定能够带领中国走向文化的复兴。 审视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从历史的纵深考量文物事业,从文明的视角观照考古工作,强调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强化“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对发展的思考,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力量。 文明,要有根有脉知悉来处,更当开开阔延伸出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显然,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于我们海洋人来说,实在是振聋发聩! 今天,海洋考古是冷门吗?海洋考古与博物乎?! 博物亦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忘历史、奋发崛起的梦圆之路。新时代的实践创新,正蹄疾而步稳地行进在历史的正确方向上,这是我们通向伟大复兴的精神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