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链接
- 中国海洋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研究实验室 | 迎新网 | 海洋大学堂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 | 海大附中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西海岸校区建设 | 教育基金会 | 校友会
《海洋中国赋》
梦圆 海洋中国是什么? 是我之幸际遇了海洋中国, 幸之从军水兵之旅; 是我之缘触及了甲午海战, 缘之国运攸关海权; 是我之结学习了海洋科学, 结之山东海洋学院; 是我之情位卑未敢忘忧国, 情之忠魂基因代传。 这是我与中国海洋的心灵拥抱, 拥抱于中国海权生死碑的刘公岛; 这是我与海洋中国的灵魂慰籍, 慰籍于学海无涯注入动力的母校。 母校, 我无知地来了, 又无声地走了。 但我无法否认, 那是人生的驿站, 那是个新的起点, 那是启航的呼唤。 母校, 无论她是名牌大学与否? 她都是让我倍感亲切, 魂牵梦绕的科学殿堂, 老去后倍加追忆的地方, 是母校给我闯海的勇气, 是恩师给我科学的滋养, 知晓了什么是海洋中国; 是课本给我逻辑的思维, 是知识给我指明了航向, 懂得了什么是中国海洋。 母校: 昔日的山东海洋学院, 今日之中国海洋大学, 即将迎来她百年华诞, 《海洋中国赋》, 权御一份未尽的作业, 迟交母校呈老师批卷。 母校与山东大学同源, 至鲁道,涵齐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陆海兼容取则行。 恕学生师训不从, 弃理从文走偏锋, 浪里个浪扬个性, 五十载后方悟醒。 年逾古稀念师恩, 思绪万千愧人生, 八关山下一号楼, 年少无知破茧出, 同学少年寒窗书, 离校转瞬成老翁。 回眸母校那一幢, 专属这座城市的一幢德式建筑, 座落在青岛小鱼山脚下的校园, 这建筑被称之为“6.2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该建筑被收归原国立山东大学。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 1950年该楼被命名“6.2楼”。 这楼面对鱼山路5号一校门, 1958年山东海洋学院成立, 这楼是海洋物理系的教学楼。 "6.2楼"是青岛重获新生的标志, 是山东海洋学院的门面, 是海洋科学教育的摇篮, 是新中国海洋科学勃发的起点。 1971年的青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那一年的初春三月, 我悄悄地来了, 走进了"6.2楼", 度过了大学的寒窗时光, 我别了母校悄然离去了, 一个水兵带着知识书香, 带着母校的余温, 怀着师恩的期望, 不卸一身的戎装, 奔回大海的怀抱, 扯风帆抖擞远航。 离去时走的是那样匆忙, 像巨浪拍岸激起的浪花, 重又滑落回大海的瞬间, 是那么的不可思议? 多年过后, 日益老去的一代学子, 心潮不尽似波涛澎湃, 时常会扪心自问: 天下蔚蓝彼岸知何处, 我何为如此梦绕魂牵? 是那依然如初的"6.2楼", 还是母校山东海洋学院? 其实, 答案简单也不简单: 说简单那是曾经的母校, 给予我科学知识的摇篮, 培育我科学精神的殿堂。 说不简单是难忘的割舍, 虽近半个世纪日渐老去, 但每当朝迎黄海之红光, 那是小鱼山的方向, 心底却越发想呼喊: 再见,母校一一 山东海洋学院,学子的心乡! 忆往昔, 怀揣青春躁狂之心走来, 炙热情怀舞醉一湾少海, 那是青春的萌动与热血的沸腾, 母校接纳我们少不更事的任性。 回味今朝, 时光匆匆光景不复, 依然铭记母校大爱。 宿舍灯光暗淡悠长, 沉浸着年少的睡香。 学生食堂粗粮淡饭, 一代人饥饿的宣泄, 风卷残云狼吞虎咽, 饥不择食填充胃肠。 老师抢夺荒废光阴, 解方程式龙走银蛇, 精心授业悔人不倦, 校正声学罗盘之向。 那是一个火红年代, 争朝夕工农兵学商, 小鱼山顶岸炮阵地, 提高警惕备战备荒, 最高指示卫国守疆, 一代忠诚誓言铿锵。 共和国的长子、长女, 老三届,三届老, 人生路,路人生, 海水梦悠悠, 国愁亦家愁, 家愁亦人愁。 岁月悠悠白了头, 暮年母校再回首。 后辈学子意气风发在里头, 吾辈老矣步履蹒跚在外头。 人生缘,一世情,